
你知道“青椒”吗? 这是对大学青年教师的一种别称。现今,“青椒”正面临着诸多难言之隐和生存困境, 如何在科研中走出成长之困,不断“打怪升级”,最终成功逆袭呢? 近日,在北京市科协“向上的力量—科技之光”演讲节目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程颖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青椒”走向国际的科研故事。
“青椒”初入职场时,往往年龄不足35 岁,程颖作为“青椒”中的一员,其中的焦虑和酸涩最为清楚。 她在保送攻读研究生时,选择了国内最早研究数字孪生的学者之一、同为“青椒”的陶飞老师做导师,成为了他的开山弟子。
程颖所在的北航数字孪生智造研究小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足 29 岁,他们在前沿探索的道路上不弃不馁 ,研究项目历经五年三次申报才最终获批,再加上五年执行期,十年的“冷板凳”,他们初心如磐 勇毅前行———2016 年 8 月,刚刚博士毕业的程颖与导师陶飞一起前往沈阳,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办的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 当时,导师陶飞便决定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程颖回忆道:“我们在从沈阳返回北京的高铁上,由于临时起意,也没有提前准备好可以讨论的纸张,便在座位前面翻出了两个白色垃圾袋,一边讨论一边在上面写写画画。 直到今天,再回想起当时在高铁上的画面, 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
科研的路上没有康庄大道,在“高铁讨论会”后,程颖便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的申报工作中去。 当时她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毕业时入选了香江学者计划,需要去香港理工大学从事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在每年 3 月中旬提交,时间非常紧迫。 此外,她还要准备自己的青年科学基金申报书,这也是每一位“青椒”在科研道路上,必经的个人科研第一桶金,程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时常也会碰到没有思路的时候,一写不动了,我就会去维多利亚港的海边跑上个五公里, 然后再回来接着写,一直到晚上 11 点大楼准备落锁了,我才会返回住处。 ”
在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程颖与在北京的导师和团队展开了天南地北的协作,集体奋战了两个多月,完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从无到有近百页的申报材料,但遗憾的是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没有获得通过。 事实上,这类项目的申报工作难度非常大,每一年每个学科能够获得批复的不到一项。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团队没有放弃过任何一次申报机会。 直到 2020 年,项目申报幸运地进入了答辩,然而答辩时间就在程颖婚礼后的第三天。 家人虽然诧异和不解, 却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项目却依然没能从答辩中突围,“当时心里特别委屈,那种挫败感远远盖过了新婚的喜悦。 ”
直到 2021 年, 项目申报书已经经过了五轮淬炼,程颖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赶在除夕当天的凌晨完成了所有的定稿。 之后, 提交申报书、 准备答辩PPT、模拟问题、迭代改进、录制视频……经过了一系列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作战节奏,最终成功“上岸”。 这一刻,程颖的内心却十分平静。 项目从筹备申报到最终获批整整五年时间,现在又进入了另一个五年执行期, 到它结题为止, 这将会是程颖 28 岁毕业以来的第一个十年。
在数字孪生新方向的研究道路上,程颖所在团队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近百页的申报书从无到有,内容从生涩到精练,一年又一年,他们从不被看见到最终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正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青椒”板凳坐得十年冷,拨开云雾终释然的励志故事。 程颖说,“如果没有导师带领, 在这五年中不计得失、敢为人先、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我想我可能早就被淹没在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感中了, 也就不能体会到拨开迷雾,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心情可以如此释然、云淡风轻。 ”
程颖一路见证了她的导师从 “青椒”变“红椒”,与此同时,她自己也经历着“青椒”逐渐成熟的过程。 在北航乃至全国有着成千上万的科技攻关队伍,他们也都是从“青椒”成长而来,如同青椒一样微小而平凡, 却时刻把服务国家,作为毕生的最高追求。
(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