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 月 6 日至 10 日, 由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的“智领群蜂 2023”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会暨交流比赛在北航举办。
5 月 7 日,“智领群蜂 2023” 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会在北航开幕。 组委会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宣布大会开幕,组委会主任、北航副校长陶智,顾问刘大响院士、孙聪院士、苏东林院士, 主办方和各支持单位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现场特别邀请了来自《问天少年》读者群以及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馨园分校的50 多名热爱科学的中小学生, 组成问天少年队观礼观赛。
林左鸣在致辞中指出, 无人机正在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各种应用场景, 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在通用航空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 无人机作为 “GA+AI”(通用航空+人工智能)的组合,也必将成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陶智指出, 大会将构建高水平的无人蜂群智能虚实混合验证环境, 引导领域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 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 逐步形成高效提升无人蜂群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协同创新生态。
大会还邀请林左鸣、陶智、刘大响、孙聪、苏东林为北航 “无人系统集群智能虚实混合实验室”揭牌。 该实验室面积超过 1200 平方米,全域覆盖高精度运动捕捉系统, 具备空地无人平台单机和集群在复杂任务场景下的虚实混合仿真功能, 将支持无人蜂群的人工智能算法学习训练和验证评估取得更加显著的进步。
“智领群蜂 2023”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会包括学术交流和室内外技术大赛等多个单元,采取“任务目标突破”的方式分阶段实施,每一代任务均举办室内和室外比赛, 以极具发展潜力和急迫需求的实际场景牵引技术团队突破无人蜂群协同运动、协同自主搜索识别、空地集群协同感知、 空地集群自组织动态规划及协同行动等关键技术。本次比赛任务要求无人蜂群在地震灾后救援中执行避障快速集结、 协同自主搜索两项任务,每项任务内容包括 3 个单项子任务,分别为丛林障碍穿越与横一字编队、 动态障碍穿越和纵一字编队、随机队形编队和跟踪降落,以及自主搜索、辅助信息利用、威胁消除等,全程要求无人蜂群自主协同完成, 参赛队不进行操作干预。
“智领蜂群”大会面向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搭建一个创新挑战平台,旨在鼓励研究人员着重面向无人蜂群, 研究集群智能涌现机理与运行机制,完成既定群协同任务。 首次大赛就吸引了来自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中国航空研究院所属单位和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汕头大学以及成都国翼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睿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普宙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 14 支独立或联合参赛队。
各参赛队围绕比赛任务开展了大量技术攻关与准备工作,技术答辩亮点纷呈、创新思路博得评委专家的高度评价;现场调试热火朝天,队员们热情高涨、加班加点、认真细致、通力协作,敏锐发现和及时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体现出一流的工程素养和团队精神。 各参赛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时继续提升,在比赛间歇与其他队伍交流技术,切实体现了以赛促研、增进交流和推动技术进步的比赛宗旨。 多支参赛队在基于视觉的自主避障飞行、 同步穿越障碍和编队飞行等环节取得可喜成绩, 已有研究基础的单位以及知名企业与一流高校联队的创新优势得以体现。 参赛队在协同自主搜索任务中尚未突破,大奖空缺,需继续提升蜂群的智能感知和决策规划能力。
北航向锦武院士团队参赛指导教师由李道春教授、罗漳平副教授、屠展副研究员、赵仕伟副教授、阚梓博士后等组成,参赛队员包括崔阳洁、宗子怡、杨彬淇、董鑫、邸伟承、路弘毅等硕博士研究生。 在本次大赛中,该团队参赛老师和队员们秉持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克服多项不利因素,突破了多机同步飞行、协同避障、动态规划等群智技术, 圆满完成了大赛规定的蜂群集结和搜索任务,以总分第一名获得冠军,并斩获智能规划技术突破奖。
按照比赛规程, 第一代任务尚未达到完成标准并将持续举办直至突破后再进入第二代任务,“智领群蜂”大奖 10 万元奖金也将累计至下一年。 同时,第一代任务的室外比赛预计在 2023年下半年举办, 同期将面向社会公开有奖征集比赛任务创新设计方案。 通过持续的任务挑战,推动无人系统群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创新。
除了精彩飞行赛事, 大会还联合中国航空学会领航论坛和北航零壹科学沙龙, 在 5 月 6日举办了主题为“无人蜂群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学术报告会, 邀请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原总工程师、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曲国胜研究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夏海云教授, 西安翔腾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马城城博士等行业知名专家就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激光雷达、异构智能 Soc及微系统机载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线上线下分享。
“智领群蜂 2023”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会暨交流比赛的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 新华网、《人民日报》 数字传播官网、光明网、中经网、《航空知识》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或专访, 众多科研机构和用户高度关切大会进展和相关技术的转化应用, 多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向组委会表达了承办室外赛的意愿。
大会面向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搭建了协同创新的挑战平台, 初步建成了高水平的无人系统集群智能虚实混合实验环境, 后续将进一步建设室内阵风模拟风场、 定位和通信干扰等多场约束条件, 持续支持比赛和无人蜂群技术的验证评估。 通过多代任务的迭代,持续引领和促进无人蜂群技术取得更大进步与发展应用。
(周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