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5 月 18 日, 正值全校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如心会议中心举行。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副校长李青,党委副书记张勤,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蔡军、 基础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婧、 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珂、 肿瘤医院教育处处长钟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校长王云鹏院士、党委副书记程波、副校长吕卫锋等出席仪式。
赵长禄、 王云鹏对北京协和医学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协和医学院及有关直属医院等对北航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王云鹏主持签约仪式,他介绍了北航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 师资队伍及医学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为我国现代科学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航与协和医学院合作由来已久, 双方各自特色优势明显, 在医工交叉学科建设、高端医疗装备器械、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希望双方以此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在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加快医学领域重大创新, 助力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努力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果。
王辰向北航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北航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赞许。他指出,医学是基于多科学基础上产生的, 集人类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之大成,医学是“多学”、是“人学”、更是“至学”。现代医学以人类健康为终极目标,凝聚了一切先进科学的成果和技术,医学教育决定着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未来。 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优势资源, 依托北航医工学科群成立“协和医班”,共同探讨跨学科人才培养内在规律,联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纳多学科背景者学医从医传医、 纳爱医者学医从医传医、 纳天下贤才学医从医传医, 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医学人才, 让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大大夫”,为我国医学和医工交叉学科发展、 医疗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王辰、 王云鹏分别代表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协议,李青、张勤、蔡军、王婧、王珂、钟梅,赵长禄、程波、吕卫锋,北航校长助理张耀天、赵巍胜,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见证签约。
北京协和医学院办公室、 医学科技创新与核心基地建设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规划发展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公室、 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教务部、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校医院、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
当前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对未来高水平医学人才和医工交叉融合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 国家战略急需大批富有理工科学素养的医学人才, 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领域“卡脖子”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创新也迫切需要一大批懂医学的工程科学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 医工交叉融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在“优势医工”方针指导下,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成为全国顶尖优势学科, 获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拥有生物与医学工程北京市高精尖中心、 大数据精准医疗北京市高精尖中心等十余个省部级平台。
为深入贯彻 落实健康 中国战略, 促进医学教育与多学科互补协同、融合创新,助力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就合作开展 “医+X”、“X+医” 的新医科和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相关事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文/王晴 史越 摄影/邸白鹭)
附:合作内容
联合招收本科生, 培养未来拔尖医学人才
依托北航医工学科群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协和医班”,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协和医班”由北航“医工交叉试验班”招生,注册北航学籍, 拟每年从在校生中选拔 30 人左右,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配备优质师资授课。协和遴选一支由协和教职人员组成的高水平学业导师队伍,“协和医班” 学生可根据专业兴趣选择学业导师。
符合培养要求的毕业生按推免直博方式由协和录取进入直博生阶段学习, 分别在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群医学与公共卫生方向、医学与生命科学、药学、医学与理学交叉融合等六个方向进行深造,按照 4(本科)+4(直博)基本学制完成。
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新医科、新工科建设
人才交流:以“双聘”模式共享高层次人才, 互派符合条件的教职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学业导师、职业发展导师和开设选修课程。 通过讲座、学术报告、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科建设:建立学科交流平台,组织学术交流工作会议, 加强医学与理、工、文、管等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开展 “医学+X” 的双博士培养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科学研究: 面向国家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开展交叉研究, 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 探索推进共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